“在下说的是真心话!”魏聪笑了笑,他伸手指了指来时的方向:“番禺比邻大海,背倚大江。对海,则有鱼盐之利,背倚大江,则以舟楫转运合浦、郁林、苍梧、南海、朱崖五郡之物产,汇聚一城,与海外之商贾,互通有无,官府可设立坊市,延揽四方巧匠,纺织,造船,金银铜铁各作,坐收其税。城外土地平旷,河流纵横,只要修建堤坝灌溉,加之交州气候炎热,一年可三熟,无冻馁之灾,与我三年时间,虽不敢为大同,但为小康之世,倒也不难!”
袁绍听得很认真,半响之后叹道:“看来魏兄对这交州非一日之功呀!”
“不错!”魏聪倒是直言不讳:“魏某能在交州为一诸侯,为大汉世代守卫南疆,予愿足矣!”
“交州为一诸侯?”袁绍笑了起来:“魏兄好大口气,本朝立下盖世之功,也不过受封一县之地。交州虽然偏僻,但也有数十县,户口数十万。魏兄立下了何等功德,竟想这般封赏?”
“若是明章皇帝时,在下的确不敢有这非分之想!”魏聪笑道:“但此一时彼一时,大汉如今乃是非常之时,岂可以常规拘之?蛾贼作乱,南北隔绝,此番若无魏某南下,等朝廷平定蛾贼,交州是不是还为大汉所有,仍未可知。若魏某能尽平南方祸患,为大汉之藩篱,解圣天子南顾之忧,以方伯相任,又有何妨呢?”
魏聪此番话若是一般人听了,肯定大惊失色,即便不当面翻脸也会记在心里,等回到雒阳禀告朝廷。但偏偏袁绍不是一般人。出身于汝南袁氏,却小小年纪就阴结死士,豢养游侠,图谋不轨,在东汉的士人阶层里,他至少是当时排名前五的反贼。
所以他听到魏聪说“大汉如今乃是非常之时,岂可以常规拘之?”,顿时觉得这话说到了自己心坎了,说不出的舒服。说到底,从某种意义上讲,他和魏聪算是同道中人,唯一不同的是魏聪在交州琢磨着割据自立;而他在雒阳城里搞群体性事件,想要博取天下士人的名声,在东汉体制内青云直上,然后直接在中枢搞事。
他愿意冒着喂鲨鱼的风险不远万里来交州也是想着能不能为自己寻求一个外援,好让自己在雒阳将来可以搞一波更大的。要是魏聪野心不够大,就想混个交州刺史,在交州捞一笔大的,再回雒阳往上爬,袁绍反倒看不上了。
毕竟他虽然也想往上爬,但那只是手段,而非最终的目的,归根结底,他是想打破现有已经持续了400年的汉家天下,建立一个属于士人自己的国家,而他自己,以及汝南袁氏,能够在这个过程中登上权力的巅峰,这才是他想要的。
“那魏兄恐怕会有些失望了!我此番来所带的旨意,虽然有让你接替张磐的交州刺史,但却没有给你护南海校尉。”袁绍低声道:“还有,朝廷要你尽快举兵向北,征讨蛾贼,平定乱事!”
“向北征讨蛾贼?”魏聪皱起了眉头:“朝廷的旨意是这样?这恐怕有些为难吧?交州本来就是华夷杂处之地,交趾那边又有乱事,局势根本不稳,若是让我出兵向北,那后方一旦生乱,岂不是首尾不得相顾?”
“这么说来?魏兄是不打算接旨了?”袁绍笑道。
“那怎么可能?”魏聪笑道:“我既为大汉臣子,自然就没有不遵旨意的道理!”
“这样就好!”袁绍笑道:“我刚刚还在想,若是魏兄不尊旨意,那我此番恐怕是不能回洛阳了!”
“呵呵,那怎么会!”魏聪干笑了两声,此时已经到了太守府,众人来到府中。魏聪和孔圭赶忙换了正装,手持笏板,恭敬地站在香案前等待。袁绍取出圣旨,站在香案前,沉声道:“有诏曰!”
魏聪和孔圭赶忙跪下,俯首接旨。袁绍沉声道:“以勇猛知兵法讨逆校尉魏聪为交州刺史,护百越校尉,秩千石如故事,领交州兵即百越义从北击蛾贼!钦此!”
还是第一次接圣旨的魏聪跪在地上,还在发楞,旁边的孔圭赶忙捅了他一下,他这才反应过来圣旨已经念完了,赶忙磕头谢恩伸出双手接过圣旨,交给一旁的温升让他妥善保管。
“魏公,恭喜了!”念完了圣旨的袁绍立刻不再那么威严:“此番若能平定蛾贼,封侯,两千石不过指顾间事!”
“不敢,都是拖了令叔的福!”魏聪笑道,他也没想到汉代圣旨竟然这么就这么几句话,方才差点出糗:“本初贤弟,方才圣旨中说以我为护百越校尉,这是个什么官呢?”
“交州户口单薄,乃是百越聚居之地,朝廷令你征发本地属夷之兵,北讨蛾贼!”袁绍笑道。
“原来如此!”魏聪点了点头,朝廷拒绝了自己要求的护南海校尉,却给了一个护百越校尉,显然是把自己的权力范围限制于交州境内,这倒是未雨绸缪,问题是天高皇帝远,自己都当上交州刺史了,自己要怎么打仗几千公里外的雒阳还管得着?
随便找个由头“自卫反击”不就行了?说到底,蛮夷是长腿的,是大汉疆土内的还是疆土外的,谁说得清楚?只要自己能打赢,又有谁吃饱了撑着为这件事情死抓着不放过?
“那向张刺史宣旨之
第173章 交州刺史(1/3),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